壞設計浪費你時間,好設計幫你高效完成任務:國立臺灣圖書館 館藏查詢系統 Redesign
臺圖館藏系統改版 RWD 後,有變得更好嗎?

我是一個熱愛閱讀紙本書的人,目前主要的紙本書籍來源,約五成是透過國立臺灣圖書館(後簡稱「臺圖」)借閱,平均兩週就會使用一次館藏查詢系統。而我使用臺圖的館藏查詢系統有超過 2 年以上,一直等著他們沒有 RWD 並且畫面混亂到我不忍直視的系統什麼時候改版。

好不容易,2018/12/22 館藏查詢系統改版上線,並且有 RWD !我終於不用兩指狂放大手機畫面,瞇著眼看查詢結果。
但實際使用過後,我不確定臺圖開發新查詢系統上線前是否經過「易用性測試」。
先說總結,目前新的館藏查詢系統,我認為違反了三個易用性準則:符合認知習慣、方便快捷、易於辨識,本文下面會有更清楚的補充。為什麼「壞設計會浪費你時間,好設計幫你高效完成任務」?搜尋任務上,有效的設計能引導使用者加速找到目標,完成任務。我身為一個臺圖的愛用者撰寫這篇文章(感謝有新年長假),嘗試以設計師的角度來發現哪些是壞設計,提出好設計的可能。
文章大綱
- 界定題目範圍
- 過易用性測試找出壞設計與問題
- 建議解決方案
- 總結
界定題目範圍
要談一個服務的改版或優化,若沒有設定範圍,是永遠都優化不完的,因為所有服務一定都可以有還可以更好的地方。臺圖資料庫龐大,要服務的使用者與任務眾多(一般借書民眾、需要大量期刊論文的學術研究者、不同語言的用戶等等),也因時間有限,我設定的題目,從自己的使用角色出發:
- 使用者任務:從其他地方知道書名後,透過以下資訊判斷要不要去圖書館:了解圖書館目前是否有藏書、知道要閱讀該藏書的話,可以外借回家,或是要在館內閱讀?
- 目標與行動:透過易用性測試,找到此兩頁的問題後,提出建議解決方案。
- 調整方向:不大幅修改 CI 與風格 ,只透過「資訊重整」角度,重新設計介面。
透過易用性測試找出問題
我使用的方式如下:
- 放聲思考(think out loud):尋找使用者給予任務,邀請他邊操作邊說出自己的任何想法:我找了兩位朋友 E 和 T,包含我自己共三位使用者用手機做測試。
- 透過頁面目標x測試結果x發生頻率表x要解決問題x易用性準則等不同維度評估方式,排出建議修改的優先順序
易用性測試+放聲思考
以下讓大家一起體驗使用查詢系統,使用者心裡想什麼。
任務:輸入「某個書名」後按搜尋。 (備註:以下畫面為事後截圖整理,非當下測試時就截圖,所以時間不連貫)
搜尋館藏結果:

- 初始畫面:(停一下)咦?結果沒有這本書嗎?…哦哦,原來在下面(繼續滑)。
- 經過畫面:有點長。(繼續往下滑)
- 最後停留畫面:(點擊圖片)欸?我怎麼進不去?(再嘗試點擊整張卡片)咦???是不能進去嗎?(最後發現要點「書籍標題」)
館藏單一書籍:

- 初始畫面:(安靜,往下滑)
- 經過畫面:嗯…我知道他在書架上。(點擊「預約請登入」,登入)
- 登入後停留畫面:(滑來滑去)咦,怎麼沒有預約按鈕了?(…最後放棄)
整理測試結果
如下表,紅色為頻率高,建議優先修改的項目。

易用性準則相關定義(以下引用自《別做天兵設計!傾聽、思考、表達,滿足使用者體驗的0盲點設計關鍵》,書內有更完整的易用性準則):
- 符合認知習慣:不違背使用者所知的經驗及認知習慣
- 方便快捷:使用者能以最少操作完成相對應任務,達成目的
- 易於辨識:在看到每個內容組織時,能容易快速定位到想看的內容
建議解決方案
來看看如何透過設計,解決以上的易用性問題?
館藏查詢結果

- 增加「可外借」或「館內閱讀」標示,讓使用者第一時間知道書籍狀態
- 將「查詢條件」與「排序方式」改為底部固定按鈕,幫助清楚一覽搜尋結果
- 列表重新排序資訊的重要順序,將書籍封面縮小(封面對於要借書的使用者普遍來說不重要)、文字資訊簡化,單一本書內容群組面積變成原本的 1/3,一屏可以看到 3 則書籍資訊,減少原本三分之二的滑動次數與時間
館藏單一書籍

- 縮減第一層看到的書籍資訊、刪去不必要資訊,讓第一屏就可以看到館藏狀態
- 「預約」按鈕只出現在「可被預約」的書籍,而不是全部都有
- 單一書籍更多資訊處,則強化「索書號」,因為實際到圖書館,必須按索書號找到實體的書籍,如下圖:

總結
透過這一次快速練習,重新思考在使用者體驗與介面上,什麼是好設計,什麼是壞設計?
- 壞設計讓使用者疑惑猜測,好設計讓使用者不需思考
- 壞設計破壞或不符合「可用性準則」,好設計符合「可用性」準則
- 壞設計看不出優先次序與重點,好設計有明確清晰的優先次序 (priorty)與行為召喚(CTA)
每一次疑惑猜測、過長但不精準的資訊導致多次滑動,都是在消耗時間。希望未來在做「資訊檢索」設計的你,可以一起思考「設計要如何幫助使用者更快達成目標」?
希望透過實際的練習案例對照,能讓各位有所啟發。
而臺圖改版後,有變得更好嗎?我覺得 2018 的改版視覺上有明顯的進化,但是資訊設計與使用者體驗上,仍有基本的易用性問題需要解決,也希望臺圖再接再厲優化館藏查詢系統,幫助使用臺圖的讀者們更高效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書:)
最後,設計沒有唯一解,此次 Redesign project 單純以我個人習慣使用臺圖館藏查詢系統借書的情境出發,我也很好奇不同情境、任務的使用者在乎哪些資訊、要達成何種任務,會導向不同的解決方案。
若有任何想法回饋,歡迎留言與我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