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像思考(三)| 有效傳達概念的三種圖像:交換圖、文氏圖、對比圖
抽象、複雜的概念,用圖一看就懂!讓圖像成為你的溝通利器

抽象、複雜的概念,用圖一看就懂!讓圖像成為你的溝通利器
我預計用三篇文章,分享我自己對於「圖像思考與溝通」的理解、好用的方法,內容來自我過去為公司上的「視覺化思考小學堂」內容,以及我個人整理閱讀筆記、實戰經驗的心得補充。
第一篇談什麼是圖像思考?有哪些好處?還有推薦書單(傳送門點我)
第二篇,分享我最常用哪三類圖來梳理亂糟糟的思緒。(傳送門點我)
第三篇,想要談的是哪些圖,適合用來「傳達概念」?
1. 呈現對象之間的(供給)關係:交換圖
常用於說明商業模式圖、人物關係,下圖以 Airbnb 的服務為例,經過簡化的關係交換圖。
我從 2013 開始與朋友共同進行的 side project :Ubag 二手袋循環計畫,當我們經過幾次試驗,發現在一般消費者需要的場景是「知道哪裡有店家可以捐/使用二手袋」,而有許多環保意識的店家也希望有持續徵集、使用二手袋的需求,於是我們打造一個資訊平台,用一張圖說明 ubag 與消費者、店家的關係。過去當別人問我們 Ubag 是什麼,我們都要解釋很久,後來都用這張圖,輕鬆搞定:

(備註:一開始 Ubag 只是先用線上 google sheet 作資料的蒐集與傳遞,後來才做了一個讓使用者更方便搜尋的網站,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)
如果你今天想要思考工作上,不同單位或人之間利益交換、能量流動的關係,可以嘗試使用這個圖型幫助思考。
2. 凸顯關鍵特徵:文氏圖
當我在探索什麼是一個好 PM 時,看過以下這張圖:

這張圖清楚定義了一個優秀 PM,需要具備的三大能力:UX 洞察、商業思惟、(在這個產業的)技術知識。也可以對應到「好的產品」,需要具備的三個元素:解決用戶問題(UX)、解決公司問題(商業思維,因為公司的最重要目標是營利)、了解可行性(技術知識)。

如果今天你的題目是「傳遞一個概念,其下的關鍵元素」,試試看畫出 2 或 3 個圓組成的文氏圖,填入元素,思考圓形的交集點,能不能精確描繪出你想傳達的概念。
當我之前在商業思維的課程中,聽到孫治華老師分享「如何選擇商業模式?」,他的簡報上是兩句話:1. 營運成本低 2. 營收天花板高,我把他畫成了以下這張圖:

對我來說,更好記憶了。
3. 這樣指引很清楚:正確錯誤對比圖
正確、錯誤對比圖,就是 Do&Dont’s 的概念。
如果今天用文字來寫,你會呈現的是「不是…而是」、「不要…,應該要…」這樣的對比句。 當今天畫出圈與叉,人們都會注意正確的是什麼,錯誤該如何避免?正確與錯誤的訊息都呈現出來,指引的範圍就會很具體清楚,降低灰色地帶的模糊性,給人明確的指引。
以下範例是我在《scrum: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》這本書讀到的概念:要帶團隊達成卓越,要挑毛病的地方不在人,要挑「制度」的毛病。

這類作法,也常常適用於 Guideline 型、怎麼用(How to)的文件,當你要溝通一個新規則或概念時,不妨使用正確錯誤對比圖,來讓大家更容易遵循新規則!
以上三種,是我在準備溝通抽象或複雜的概念時,最常使用的三種圖。
記得,找出最適合你的方法
經過第二篇與第三篇,我總共分享了六種圖。這六種,是我回顧自己過往在工作中的筆記,最常使用的圖像。其實還有非常多種圖像用法、五花八門的框架,重點是你需要找出最適合你自己的。
還記得第一篇提到圖像思考的重點,在於「用手思考」嗎?你也會發現,邊想邊畫,真的不需要很艱深的繪畫技巧。
邀請你讀完這幾篇,記得開始練習,用手畫下腦中的訊息吧!
現在的我,只要與同事夥伴開會,一定都會帶著紙筆。當我們討論到抽象的概念,或是討論無法對齊時,我就會改用圖像方式,畫出我接收到的訊息,核對彼此的認知,推進討論。
這個方法對我來說很有幫助,你也可以試試看。
寫在三篇文章之後
謝謝商業思維學院的創作者社,發起了五週挑戰賽,邀請學員一起寫作。讓我有機會重新梳理自己對於圖像思考的認知。
對我來說,創作不難,能自律的創作才難。
簡報實驗室的孫治華老師給寫作者的建議:一個題目要寫到 30 篇。前 10 篇是掏空你現有能力、靠直覺而寫。寫的出後 20 篇,才代表自己有「研發力」。
這次我光寫三篇就覺得已黔驢技窮(倒),我會持續透過 IG 帳號:「一圖一洞見」(@1_img_1_insight)的產出,讓自己練習圖像的傳達與思考。當我看到了一個很棒的概念,就會嘗試用圖像的方式去傳達。也會蒐集各式我看到很棒的圖像案例,這裡面範圍橫跨閱讀筆記、商業思維、領導溝通、自我成長或其他有意思的項目。如果你有興趣,歡迎追蹤。
IG 傳送門:https://lihi1.com/1tRSS
如果閱讀到這裡的你,對於圖像思考有任何問題、想要知道更多,歡迎你留言給我,讓我知道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