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 Gipi 請教營運經驗的視覺筆記,與我的應用反思:從被動意義找到積極價值

8 個問答,帶你入門營運。

向 Gipi 請教營運經驗的視覺筆記,與我的應用反思:從被動意義找到積極價值
如何制定營運團隊的目標?

8 個問答,帶你入門營運。

2021 年 1 月初,因為我將在公司內部從產品經理轉職成帶領營運部門(轉換時間為 2021 Q1),我和均一教育平台的 HR 皇如(我們都在商業思維學院擔任幹部),找了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Gipi ,請教關於營運的問題、交換經驗。

現在是三月,距離請教後經過約兩個月的時間,我也開始實戰帶領營運部門、陸續累積經驗。回頭來看,這些建議都很重要,幫助我在實戰時有許多提醒。在這裡整理出當時的筆記,分享出來,也在最後附上目前我的反思。

閱讀之前,先理解營運範圍

通常一間公司的營運部門屬後勤單位,負責範圍包含人資、財務、行政、法務、總務,每間公司略為不同。

營運跟每個部門都會大量協作,以下是文章問題架構:

目標與協作

  • Q1:如何制定營運團隊的目標?
  • Q2:跨部門協作時,營運的 Mindset?
  • Q3:如何看營運與其他部門的灰色地帶?
  • Q4:團隊用哪些工具,營運與其他部門是如何協作?
  • Q5:跨部門協作的好經驗分享?

營運團隊本身

  • Q6:如何衡量 HR off board 做的好不好?HR 與主管/員工的關係?
  • Q7:客服的職能安排參考?
  • Q8:營運主管的挑戰?

我們開始囉!

Q1:如何制定營運團隊的目標?

營運是後勤部門,制定目標從「定義問題」開始。

  1. 攤開各部門現有問題
  2. 尋找問題背後的根源成因
  3. 找出共同的問題,排 priority。這裡需記住:營運會有許多繁瑣問題,不要想把所有小問題都列入想完成,一定要確認「重要的」。

Q2:跨部門協作時,營運的 Mindset?

跨部門協作時,營運的 Mindset?

營運範圍包山包海,也會跟大家有大量協作,所以要避免其他人把「一切不想做的都丟給營運」、覺得「你本來就應該要做這件事」的預設。

營運可以釋出善意幫忙,目的是讓其他夥伴可以說出真話,在信任之下,促進協作、輔助其他部門達標。

Q3:如何看營運與其他部門的灰色地帶?

如何看營運與其他部門的灰色地帶?

營運是後勤單位,但是角色期望要對齊,彼此是平等的。

通常遇上灰色地帶, 除非對方明確抗拒營運團隊的主動性,Gipi 通常都會主動跨過去,例如主動參與業務的會議,提供營運觀點如何去支持業務的目標,也可以因此來反思營運可優化之處!

Q4:團隊用哪些工具,在使用工具上,營運與其他部門是如何協作?

團隊用哪些工具,營運與其他部門是如何協作?

建立全公司使用工具的共同習慣是基礎建設,協作工具只要沒有共同高度使用習慣,容易會失敗。今天若期望要大家使用一個專案軟體工具,來達成非同步追蹤進度,最後都還是得回到通訊軟體上找人、確認進度,就很可惜。

這題皇如的切身經驗是:一定要從「了解夥伴痛點」開始,進而讓他們發現「這個工具/流程好好用!可以解決我的問題」,一起讓讓大家都願意好好用,達成雙贏。

Q5:跨部門協作的好經驗分享?

跨部門協作的好經驗分享?

每個部門的時間軸不同,通常協作問題,會發生在不理解彼此的節奏上、要彼此配合,兩邊互相拉扯都痛苦。最常見的例子是 toB 與 toC 部門,toC 的銷售週期很快,toB 銷售週期要兩三個月。

建立節奏,重要的是先建立「可預期性」。


Q6:如何衡量 HR off board 做的好不好?HR 與主管/員工的關係?

如何衡量 HR off board 做的好不好?HR 與主管/員工的關係?

這題皇如的分享是:

  1. 人會離開通常關鍵在「主管管理方式」
  2. HR 價值在可以談出 offboard 的真正原因
  3. 通常到員工想要 offboard ,已無力回天,HR 需要透過環境與日常流程,掌握主管和員工的狀態。

對我來說,就是作為一個中立的第三方,看見主管跟員工冰山下,真實的話與意圖為何。

Q7:客服的職能安排參考?

客服的職能安排參考?

因為組織分工不同,這題 Gipi 針對「客服職位」的分享,是從工作的「被動意義」找到「積極意義」。

被動意義:只是收發、轉發資訊給其他部門

積極意義:轉向「客戶成功服務」,思考:

  1. 如何讓每一個客戶都能更快的獲得自己需要的資訊、解決問題?
  2. 能不能服務更多人?

更進一層,還能夠服務帶銷售。因為通常客戶來問問題,代表他對你的產品是有興趣的,能在這個節點中讓對方最終付費購買服務,相比只是轉發資訊,更有價值。

Q8:營運主管的挑戰?

營運主管的挑戰?

因為營運團隊是帶領不同職能的人,挑戰有二:

  1. 過多瑣碎行政項目(但是沒人做又不行)
  2. 帶領的小夥伴通常是後勤單位,成果不直接跟業務目標連動,價值不易凸顯

所以營運主管要找到營運角色的「積極價值」(例如第七題的客服),讓每個一夥伴清楚工作的價值、對自己的意義,協助夥伴職涯成長。

我的應用後反思

  1. 引導大家找到每件事的「積極價值」真的很重要,會決定夥伴是用「負責」(把事情做完)還是「當責」(把事情做好)的態度工作,也能讓每一個夥伴更有動力。
  2. 營運是解決問題為導向去設定目標,一頭栽入營運後,真的有許多瑣碎的問題排山倒海而來,沒有確認最重要的問題,容易會被各式小問題淹沒。領導者要先明確分工、排定 Roadmap,並主動向全公司清楚傳達營運部門的定位、使命、以及接下來的 Roadmap 與分工。當問題來的時候,不用擔心,如果手上有明確的 priority,主動向其他夥伴說明 priority 的原因:「為什麼現在要做這件事、另外一件事會延後到什麼時候處理,或是就是不處理。」
  3. 偶爾會有某些未預期的小問題或需求出現,不在原本的 roadmap 上,雖然我知道不處理不會有巨大影響,只要符合以下條件,則我會判斷立刻著手進行:1) 花費時間短,2) 造成的效益在能立刻建立夥伴信心、並且能夠激勵夥伴看見可能性。
  4. 面對部門灰色地帶,先主動出擊,但必須溝通自己是作為一個「引導促進者」非「負責者」,也要對齊和其他人的期望。

有句話說:「好事通常發生在額外的勞動與天生的善意上。」

我也認同這句話。這句話不是叫擔任後勤者,要無止盡的額外付出,前提是先把自己負責的項目守備好,看見灰色地帶時,帶著善意主動展開溝通,在彼此建立信任的狀態下,通常能夠讓事情推進。

同場加映

在《google如何打造世界最棒的團隊》這本書描述「生產性高的團隊的五個特性」,適合領導者一起檢核,尤其是帶領後勤部門的領導者,是很重要的提醒。如果你在組建、帶領團隊,可以參考這五點:

  1. 心理安全感高
  2. 信賴感高
  3. 團隊的結構很明確
  4. 工作中可以看出意義
  5. 認為團隊的工作可以帶來影響

如果想對這五點理解更多,歡迎到我的一圖一洞見 IG 看完整圖解

最後,感謝 Gipi 和皇如的這段經驗分享,也感謝在商業思維學院,提供很好的學習資源、應用在職場經驗上,有興趣的夥伴也可以參考商業思維學院喔:https://lihi1.com/p85jJ